旅行樂誌澳洲篇 World music in Australia


TRACK
  • 1. 夜海 7:23 曲意
    夜海
    深夜立足沙灘,皓月當空,思憶恩師之感懷。以林石城老師的「秋思」為始,吉他硬入為打破憶想。琵琶三聲輕嘆,娓娓道出思念之情。澳洲管入後,樂聲逐漸轉為明快…。
  • 2. 曙光 4:20 曲意
    曙光
    靜謐神秘的大地,曙光微現,在樂聲中透出光明。
    跟隨佛里曼特日出的地平線,踏上美麗的旅途。
  • 3. 風 6:25 曲意
    旅途中,往往不是甜美的微風,而是肅瑟抖寒的狂風。瞬時的轉變,鼓就像這風,,捲起琵琶落葉般的旋律。音聲飄落風中,隨風起伏,而後風停葉定。
  • 4. 送我一支玫瑰花 2:34 曲意
    送我一支玫瑰花
    改編自王範地老師以新疆民謠創作的琵琶名曲。在嬉戲中,琵琶以打擊面板與印度鼓手呼應,一段旋律的創作,銜接回原曲,亦表達對原創作者的禮敬。
  • 5. 永恆之花 6:32 曲意
    永恆之花
    Everlasting是澳洲野菊的名字,活潑可愛的感覺。樂曲以花喻景,描摹花兒在清晨中甦醒後,充滿活力的戲謔,尤其當中一段以三弦演奏手法,並充滿戲曲氛圍的旋律,呈現出活潑俏皮的感覺,而後全曲再回到沈靜安眠。靈感源於我在澳洲的生活的感受與屋前咖啡廳(Morre & Morre Cefe)日出而作, 日落而息的軌跡。
  • 6. 跑 3:53 曲意
    琵琶的旋律詼諧幽默,是一個在跑步中的人,澳洲管就像跑步時的呼吸律動,鼓就像是心跳聲。在旅途中,有時我們就是必需一直跑,在生活中亦然,是一種充滿活力與遊戲的精神不滅。
  • 7. 戲馬 6:01 曲意
    戲馬
    遠處鈴聲緩進,一匹活潑的小馬兒正從天邊的盡頭而來。越跑越快,調皮而活潑的姿態。在獨自的玩耍中,不慎掉進泥堆,在奮而起身後,因受到驚嚇而狂奔遠去,漸漸消失在天邊的另一個盡頭。琵琶融合京劇音樂的元素,顯現逗趣的轉折。
  • 8. 希望之街 4:49 曲意
    希望之街
    以反諷描寫澳洲建國之初,搶奪澳洲原住民原有的一切,迫使他們生活在貧困痛苦的現實生活,而每個人卻都尋求著一絲希望。
  • 9. 漩舞 5:59 曲意
    漩舞
    夜色伴隨篝火,琵琶舞於佛朗明戈的歡快熱烈之中。我們背對背漩舞,在歡騰的夜幕之中。
  • 10. 長路 9:16 曲意
    長路
    樂曲分為兩個篇章:
    第一篇章:為人聲吟唱。同樣的骨幹音,以中英文兩種語言對話。
    表達出音樂人的孤獨寂寞,在旅途中遇見同伴的對話。
    第二篇章:“看啊!在那邊! 地平線上! 大船已漸漸駛進!!”
    以台詞作為轉折,樂曲以景喻情。描摹大船入港,所有旅人紛紛上船,在波濤洶湧中乘風破浪,風平浪靜後回到各自的旅途中,漸行漸遠。
    琵琶傳統武套之敘事手法鋪陳,雖然只有四種樂器,但因琵琶飽滿豐富的技巧與特殊聲響,呈現出猶如電影配樂般壯闊的場景。
試聽全部 Preview all

INTRO

用琵琶寫下我旅途中的風景,
是敘述、是描摹、是所感~
在未知的旅途中,會遇見怎樣的音樂人?
是冒險,更是挑戰。
在這個大海與沙漠並存的天邊,旅途就這樣開始~

~謹以此專輯紀念恩師林石城先生~

製作前言

有很多人問我,為什麼要特別去到澳洲錄製一張「琵琶專輯」?難道在台灣就不能錄?
答案其實並非素樸的能或不能!
而是,我希望藉由帶著琵琶遠行的距離感,讓自己更懂得如何將我熟知的琵琶,介紹給對它全然陌生的人們。
透過音樂語彙的交流,亦如同語言文字的對談,都是文化思維的一種溝通與聯繫。琵琶傳統的演奏技法,亦是一代代的演奏家,透過吸收融和其它器樂而成為琵琶獨具的演奏美學與技巧。身為當代的演奏家,更感念夙昔恩師林石城先生(已故浦東派琵琶宗師/浦東派現為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)的諄諄教誨「要彈活的琵琶!!」除傳承傳統經典曲目之外;我更期許自己可以秉其精神,將琵琶傳統的文武技法、音色弦數變換等等特色融入作品中;展現琵琶充滿張力的敘述性特質,為創作出具琵琶音樂美學的當代作品而努力。

Jason Hayles | 錄音師

Jason Hayles是佛理曼特著名的音樂製作人。本身除了創作之外,更是在製作與錄音領域中獲得許多讚譽。他擁有一個獨特設計的錄音室,可依照不同音樂家的需求設計錄音技巧。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專業與錄音世界中聲音的可能性。他曾與許多音樂家合作,近年錄音作品除了澳洲之外更遍及世界各地。他曾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學院接受美學訓練,他認為錄製音樂並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,更必須具備藝術家的耳朵和眼睛,看見作品中最美好的部分。

Sanshi (Yoshitaka Saegusa) | 澳洲管

日裔澳洲管演奏家,現定居于西澳佛里曼特。由於對澳洲管的熱愛,他曾因此前往澳洲管發源地「阿納姆地」,拜師於澳洲管大師Djalu Gurruwiwi,獲得Djalu如同家人般的疼愛並賦予他一個澳洲原住民的名字「Malarra」,意思為「蝠鱝」。他曾與許多音樂家和藝術家合作,從現代電子音樂到古典音樂、世界樂器、舞蹈乃至畫家與詩人等等,是西澳當代最活躍的澳洲管音樂家之一。他的澳洲管演奏技巧豐富,橫跨傳統與當代,並悉心鑽研摹擬各種打擊樂器的節奏和聲音。

Arunachala Satgunasingam | 打擊

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,承襲南印度文化血統,在充滿節奏與韻律的音樂薰陶中成長。十五歲時移民澳洲,跟隨他的職業鼓手叔叔學習。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,啟發了他對打擊樂的濃厚興趣。他畢業於西澳音樂學院,主修當代擊樂。由於成長背景的豐富多元,屢屢帶給合作音樂人無限的驚喜,是目前伯斯著名的擊樂家之一。

Alex Dew | 吉他

2012年,Alex在西澳音樂界的年度獎中被提名為最佳吉他手。他也是Jack Doepel四重奏的一員,榮獲WAMI’s 2011年和2012最佳爵士樂隊。他參與過許多大型音樂季的演出,例如:Summerdayze, Southbound 和Parklife。並身為「Bastian快樂飛行樂團」的吉他手,Bastian所製作的2011 WAM年度舞曲,
更被WAMI提名為2012最佳流行樂團。

Chris Cobilis | 吉他/人聲

里斯為伯斯現代音樂演奏與作曲家。他的作品跨越多個領域,參與過許多音樂創作、電影、舞蹈、戲劇和廣告。

Gavin Shoesmith | 低音大提琴

Gavin有多年演奏爵士低音大提琴的經驗;並嘗試將低音大提琴融合進傳統澳洲音樂與當代音樂中。近年,他對於世界音樂與跨文化音樂交流產生濃厚的興趣。

後記

這是一張充滿真實的音樂記錄,記錄著生命的完美與不完美!!
很多朋友在聽完這張專輯後,總會問我許多同樣的問題:「為什麼你大老遠跑到澳洲,吹澳洲管的卻是個日本人?」「為什麼你不找一位職業的低音大提琴?」答案是這樣的:因為我相信緣份!在他們身上我看到許多職業音樂人所沒有的熱情!在這樣有限的時間、空間與經費中,必須完成整張專輯作品,真是非常困難!如果說「音樂開始的本身是從生活而來的」,那麼我對我所遇見的這些音樂人充滿感佩。他們幾乎每個人白天都為了生活有著另一份的工作,為了家人而辛勤努力。下班後,拼命擠出一點點的時間,為了自己喜愛的音樂,忘卻了一身的疲憊(在我們錄音的那幾天依舊如此)。Sanshi的澳洲管,融合了傳統與現代,是比許多傳統演奏家多出了更多的特色。更難得的是;同為亞洲文化出身,在許多時候,他更懂得我想要的那種聲音,畢竟澳洲管不是可以用音高記譜的旋律性樂器,往往是充滿精神層面的溝通。Gavin的低音大提琴,或許大家都在質疑他音准的問題;但他隨性不羈的音樂張力,勇於嘗試的音樂想像,卻是我所珍惜的。我無法一一細述關於他們的故事;但在此,我想再次感謝這些我在這趟旅途中所遇見的音樂人。因為你們的支持,我才能完成這張專輯的一切~

INFORMATION

連珮如 | 專輯製作人 / 琵琶
Jason Hayles | 錄音師
Sanshi (Yoshitaka Saegusa) | 澳洲管
Arunachala Satgunasingam | 打擊
Alex Dew | 吉他
Chris Cobilis | 吉他/人聲
Gavin Shoesmith | 低音大提琴

旅行樂誌澳洲篇 World music in Australia

NT$500

CONTACT

漩指音樂商演合作聯繫

聯絡電話:0935-626110
選擇語系 Choice language